林間的 “土著”:散養(yǎng)土雞的煙火氣
2025-11-03 來自: 鐵嶺憶農(nóng)源牧業(yè)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(shù):8
晨霧還未散盡,林間的露珠正墜未墜,一陣清脆的雞鳴便穿透薄霧,喚醒了整個山坳。這是散養(yǎng)土雞的日常序曲,它們不是籠中規(guī)訓的家禽,而是林間自由穿梭的 “土著”,把日子過成了帶著草木清香的詩。

散養(yǎng)土雞的家從不是方正的雞籠,而是整片山林與坡地。天剛蒙蒙亮,它們便拍著翅膀跳出簡易的木柵,撲棱棱落在掛滿晨露的草叢里。尖細的喙啄向泥土,翻找著藏在草根下的蚯蚓與蟲豸;偶爾抬頭,銜起一顆剛成熟的野果,酸甜的汁液便在喙間散開。正午日頭漸烈,它們會躲進老槐樹下的濃蔭,三三兩兩地擠在一起梳理羽毛,或是踮著腳啄食枝頭垂落的槐花瓣。待到夕陽把山林染成金紅色,帶著一身草屑與泥土氣息的土雞們,便會循著熟悉的呼喚,排著歪歪扭扭的隊伍回到棲息地,給主人留下幾枚帶著淡淡腥香的土雞蛋——蛋殼泛著溫潤的米白色,敲開后蛋黃飽滿緊實,煎熟時香氣能飄滿半條街巷。
比起圈養(yǎng)的同類,散養(yǎng)土雞的生長總帶著幾分“慢脾氣”。沒有催長的飼料,全靠山林里的原生食料果腹,它們要多花上一倍的時間才能長到出欄的重量。可也正是這份慢,沉淀出了獨有的滋味。燉一鍋土雞湯,無需繁雜的調料,只需清水慢燉,湯色便會漸漸變得乳白。掀開鍋蓋時,醇厚的香氣裹挾著山林的清新?lián)涿娑鴣?,肉質緊實卻不柴,嚼在嘴里滿是鮮爽,連湯汁都帶著本真的鮮甜,這是籠養(yǎng)雞始終復刻不出的風味。
對養(yǎng)土雞的人來說,這些生靈是伙伴也是牽掛。每天清晨要先去查看雞群是否齊整,雨天要及時修補漏雨的棚舍,冬日里還要在食槽旁添上些曬干的玉米碎。土雞們也通人性,見主人提著食桶走來,便會簇擁上前,發(fā)出“咕咕”的親昵叫聲,有的還會輕輕啄一下主人的褲腳。逢年過節(jié),主人會選一只肥碩的土雞,宰殺后招待親友,看著大家捧著雞湯贊不絕口,眼角的皺紋里都浸著滿足。
如今城市里的餐桌越來越講究,可人們總惦記著散養(yǎng)土雞的味道。那味道里不只是肉與蛋的鮮香,更藏著山林的清風、草木的芬芳,還有一份慢下來的生活本真。就像那些在林間自由踱步的土雞,它們從未刻意迎合什么,只是循著天性生長,卻在不經(jīng)意間,把純粹的煙火氣,送進了尋常人家的餐桌上。
